沧州密网百科

铁壮士武侠——丁发祥

  在沧州这个闻名于世、门派众多的武术之乡,武林豪杰辈出,英雄事迹无数,而在这些灿若星辰的武林骄子之中,有一位异常耀眼、威镇华夷的人物,他,就是在清朝初年为维护国家的地位与尊严而拼死一战、力挽狂澜、打胜“中华第一擂”、被康熙皇帝钦赐为“铁壮士武侠”的沧州武林宗师——丁发祥。


    提起“中华第一擂”,武林志士都不禁会敬意肃然起、悲壮胸中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一擂,真是太悲惨了,意义也太大了!当时,中国能够与沙俄抗衡地位,中国人能够在世界上保住大清帝国的尊严,真就是靠着了丁先师!万幸啊,亏了那时的中华武林出了个丁发祥!”


    自古以来,中华武林人士因着荣誉、门派、利益或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擂台上下争斗不休,而我华夏英豪,擂台之上勇挫外国技击高手之事迹亦多矣,而为何却单单把这一擂称做“中华第一擂”呢?它到底有多么惨烈、多么大的意义呢?


    这一擂,连同胜擂者丁发祥,之所以几百年来被中华儿女传为美谈,被武林人士称颂敬仰,因为它占了6个“一”:是外国技击高手在中国摆设叫战的第一个比武擂台;是第一个用中华武术赢得国家地位与尊严的大擂;是唯一一个与国家的地位相关联的“政治大擂”;更是唯一一个倍受国家元首(康熙皇帝)关注的大擂;而丁发祥也成为沧州武林中唯一一个被皇帝钦赐侠号者和唯一一个享有皇恩特权的武术家。


    丁发祥,这位伟大的爱国武术家、民族英雄,是沧州人的骄傲,中华武林的骄傲,更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丁发祥,字端羽,孟村八极拳发祥地——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人,回族,生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家境殷实,天资聪颖,据多部史志和拳谱、族谱记载:他自小习武的同时,坚持抱牛犊练轻功,与牛摔跤练功力,身轻如燕,力大无穷。后拜名师黄绝(人称黄绝道长,号“邋遢道人”,以道士身份做掩护的游隐江湖的反清复明志士,身怀绝技的武林异人。)刻苦习武,学得绝艺,几十年如一日练功不辍,成为身怀绝技、体轻如燕、功硬如石、力大无穷的“清朝初期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武术家之一(《中国回族之最》),但他从不恃武张扬、以强凌弱,而是虚怀若谷、扶弱济贫,在家乡及武林界德高望重,颇受敬仰。民国二十二年成书的《沧县志》赞其为“其人性镇静,好善乐施,屏除浮华,灌园弄花,恂恂然隐君子也”。功成名就后,他走出孟村,开始了惩恶扬善、行侠仗义、拜访名师、游历江湖的武侠生涯。


    康熙十五年(1676年),正是清政府内忧外患、灾乱动荡的年代,南方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已夺取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北方强大的沙俄帝国对我北疆虎视眈眈、心存觊觎,且不断在边境挑衅烧杀;独霸台湾的郑经不思归顺,在东南沿海骚扰作乱……所有这一切,都令年轻的康熙皇帝寝食不安,头痛不已,恰在此时,又生出了一件麻烦事——据《清通鉴》、《清圣祖实录》、《康熙皇帝全传》等史书记载:这年初夏,以外交使臣尼古拉为首的沙俄使团又来到北京,名义上是访问,实际上是视察中国国情,刺探大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报,为侵略中国做积极准备。康熙在接见尼古拉时,态度傲慢无礼的尼古拉趁中国局势动荡之危,代表沙俄向清政府提出了包括派遣使臣出访俄罗斯,允许两国商人自由贸易,释放俄国俘虏,清国每年向俄国输出四万俄磅白银和若干数量之宝石等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条”要求,但对清方曾经提出的归还逋逃根特木尔、勿起边衅等要求置之不答,所以,被康熙帝当场回绝,但也提出“若归还逋逃根特木尔,部分条件则可商议”(根特木尔是顺治年间我国北方达斡尔族索伦部酋领,被顺治帝封为四品要员,于康熙六年在沙俄的诱惑下叛逃至被沙俄占据的尼布楚,从此,他为虎作伥,成为协助沙俄对我北疆侵略滋扰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为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尼古拉又想出一计,将其国两名打败多国无敌手的绰号为“大牤牛”(雅鲁格鲁斯基)、“二牤牛”的技击家、大力士请到了中国,在北京城前门外搭设高台立下大擂,并向清廷提议:设擂百日,若中国胜此擂,沙俄向清廷称臣纳贡,并归还叛贼根特木尔,停止对其北疆的侵略和挑衅;若败,清廷则向沙俄称臣纳贡,并答应“十二条”中其他要求。康熙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认为堂堂尚武中华,高手林立,足可胜擂,便答应了尼古拉的这一要求,并命惯战疆场、叱咤武林的当朝重臣“神力王”达嘛肃亲王(一说为康熙的叔父)为主擂官。


    大擂一开,传遍华夏。一时间,神州各地武林高手汇聚京城,义愤填膺,与京城武林志士一道,纷纷登台打擂,但没料想到,大、二“牤牛”技艺高强、力大无比,我中华武士上台后都是血洒擂台,非死即伤。眼看擂期已过80日,康熙帝和满朝文武大臣急得坐卧不安,异常担忧,尤其是在南方平剿三藩的将士们和中华百姓,得此国家即将遭辱的消息后已是无心恋战,怨声载道,军心民心顿乏。康熙无奈,只得遍贴皇榜、诏告天下,以胜擂者“为寇大赫不究重赏,平民高官尽做世袭”的最高“待遇”请中华武林能人出山打擂。


    当擂期已过90天的关键时刻,正值丁发祥游于燕京(北京),闻此,他气愤至极,勇揭皇榜,决心登擂教训夷邦外强,为我中华民族争光,为死伤的武林同道报仇。他当即便被守榜卫士带到了“神力王”府。因发祥虽身材健壮但个头较矮,“神力王”达嘛肃有些小觑于他,但当听说他就是几天来在京为救街头百姓而掌劈自家王府的受惊烈马并为京城百姓除掉人人惧怕的恶僧“铁头和尚”时,不禁对他肃然起敬,遂与他较力较艺较功,但均败北。达嘛肃惊喜若狂,高呼:“我天朝有救了!”马上带他进宫见驾,康熙听完“神力王”的介绍,看完发祥的御前演武后,惊叹道:“想不到你一个身材矮小的小人儿,竟有如此神功绝技!好,朕准你登擂,明天还要亲自摆驾观擂。”从此,“丁小人儿”的绰号不胫而走,传遍武林。


    第二天,丁发祥按期登擂。台上,大清君臣,各国使节;台下,人山人海,百姓期盼。可发祥与狂妄至极、被数月来的节节胜利冲昏了头的“大牤牛”和“二牤牛”相比,身材相差得非常悬殊,这不禁令在场观擂的所有中国人为之心悬,深捏了一把汗。


    比武开始了,面对“大牤牛”穷凶极恶的攻击,丁发祥沉着冷静,利用自身小巧的优势和中华武术灵活多变的闪避之长与之周旋,同时,使出浑身的硬功绝技,伺机发招,二人互有体伤,打得异常惨烈。当打到几十个回合时,“大牤牛”一拳打来,发祥滚臂而进,在贴近对方的一刹那,发祥突发“暴肘”之招(《沧州武术志》)——拳谚讲:“宁挨十拳,不挨一肘”,更何况丁发祥是个力大无穷、功硬如铁之人,真是“一肘定乾坤”——“大牤牛”当场喷血倒地,人事不省。“二牤牛”见状“哇哇”怪叫着扑上来,但十几个回合后,便被发祥打下了擂台!(还有另一说:丁发祥擂台之上把“大牤牛”打倒后,脚踩其一腿,手抓其另腿,浑身一较劲,把“大牤牛”生生活擗成两半儿!一旁的“二牤牛”当即被吓得昏死过去。这就是民间和一些书籍记载的传语:“(丁发祥)活劈了大牤牛,吓死了二牤牛”)。顿时,台上台下欢呼雀跃,喜气沸腾,康熙高兴而自豪地拍案而起,向着尼古拉和众驻华使节高声道:“看还有哪国再小看我泱泱中华!起驾回宫!”各国使节面面相觑、大惊失色。


    擂后,“神力王”达嘛肃亲王和紫禁城“善扑营”总教头张四成(1648-1739,四川人,雍正初年其反清复明事发而假扮和尚逃出京城。因其为回族而不喜披袈裟,故绰号“懒披裟和尚”)均拜在丁发祥门下为徒习艺。康熙帝在乾清宫特意召见了丁发祥,提笔钦赐其为“铁壮士武侠”,命翰林院为其制“龙笑匾”一块,并赠“龙旗”六面(因丁发祥共有六子),并赏穿黄马卦,赐“尚方宝剑”一把,准其杀赃官,除恶霸,可先斩后奏。因丁发祥决心世守清真(伊斯兰教),不要皇上的任何官赐,康熙无奈便准许其“上朝不下拜,见官大一级”,“文官见其下轿,武官见其下马”,恩赐“丁家子孙种地可不缴钱粮”,并命工部为丁发祥在老家丁庄子和孟村镇各赐建清真寺一座(现仍存;并相传北京德胜门、山东济宁等地的清真寺均是当时康熙为丁发祥所赐建)。此外,“一时王公大臣多以诗歌匾额赠之”(《沧县志》),其中六部官员所赠匾额内容为:“威镇华夷”、“年高德劭”、“乐善好施”、“唯善最乐”、“武林宗师”等等。其中兵部尚书所作赠诗作为:“庞眉碧目有光辉,玉骨宛然体若飞。镆铘兼程多造化,夷狄曾闻丁令威”。可惜,这些匾旗字画,丁家子孙在保存了近300年后,却尽毁于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之中。


    除了战胜“中华第一擂”这一主要的光辉业绩外,在著名的武术之乡孟村、沧州以及全国的武林界,关于丁发祥扶弱济贫、惩恶扬善、爱国爱教、行侠仗义的传奇故事,还一代代地流传着很多很多。历史的车轮尽管已经辗过了335年,但丁发祥和他众多的英雄事迹已被牢牢地写入了中国武术界的历史,尤其是写入了《沧县志》、《沧州武术志》、《孟村回族自治县志》等众多志书和《沧州历史》、《沧州武术》、《中国回族之最》、《回族杰出人物》、《沧州历代名人传略》、《沧州回族》、《武林精英列传》、《沧州武豪传奇》、《河北体育——第八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专刊》等大量的典籍之中。


    丁发祥,这个正义的化身、爱国的典范,是中华儿女永远不应忘记的人物。他及有关他广为流传的众多事迹和他所传承至今的武术技艺,可以说是中华武术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武林杰出的代表和典范,更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收录时间:2016年05月27日 编辑:威虎 地区:孟村回族自治区 丁庄子村

关注度:4508

最近更新